im电竞·(门户)官方平台

纵深推进产教融合构建协同育人新格局-im电竞集团
服务咨询热线0398-3810189
网站首页 im电竞概况 产品展示 最新动态 经典案例 行业前沿 企业荣誉 留言反馈 联系方式

行业前沿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前沿

纵深推进产教融合构建协同育人新格局

发布时间:2025-07-19

  

纵深推进产教融合构建协同育人新格局

  “产”为锚点,“教”破边界,“融”生质变,“合”筑生态。产教融合是推动教育变革与产业升级的重要引擎,更是培育新质生产力、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举措。2025(第二届)产教融合发展大会汇聚了政行企校各方智慧,探讨产教融合的现状、难题与经验,探索协同创新的路径。

  本刊认为,构建新生态,形成新格局,关键是促进“产教真融深融”。随着产教融合纵深推进并迎来“黄金时代”,政行企校需多方协同,打破壁垒,整合资源,特别是发挥政府和市场的重要作用、夯实学校办学和人才培养落脚点,最终实现产业、专业、就业“三联动”。

  当前,产教融合已从教育领域的创新实践跃升为国家战略的重要支点。在这场深度变革中,产教融合正在通过主体、路径、价值等创新,以系统性思维打破传统边界,重塑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底层逻辑,成为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关键密钥。

  从国家层面频频出台产教融合相关政策、各地方政府出台配套制度和实施方案,到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培育,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市域产教联合体的落地与实体化运营,再到普通高校、职业院校等与区域重点产业和行业龙头企业深入合作、协同育人……产教融合的生动实践画卷正在神州大地徐徐铺展。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新技术、新要素、新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连接教育与产业的重要桥梁,产教融合以科技和人才为核心要素,有效贯通了教育和产业两大系统,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支撑”,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韩民指出了深化产教融合的核心所在。

  教育为产业赋能,产业为教育筑基。4月下旬,以“构建产教融合新格局,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为主题的 2025年(第二届)产教融合发展大会在四川泸州成功举办。大会由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主办,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产教融合专业委员会、泸州职业技术学院、《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社承办。来自政府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和普通高校、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的千余名嘉宾共聚酒城,锚定教育强国战略,探讨产教融合的现状、难题与经验,探索协同创新路径,构建产教融合发展新格局。

  当前,产教融合的纵深推进,正在将教育变成产业升级的“人才引擎”和“创新源泉”,让产业成为教育的“实践土壤”和“价值出口”,产教共生逻辑构建了“产业提出问题—教育培养人才—人才解决问题—反哺产业升级”的良性生态。教育链与产业链的融合,以前所未有的深度重构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版图。

  作为实现中国教育由大到强系统跃升的“八大体系”之一,“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在《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 年)》中被明确提出,这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指明了重要方向,也标志着产教融合的实践探索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十余年来,国家层面围绕产教融合持续加强顶层设计,通过密集出台政策文件,逐步构建产教融合立体进入新阶段政策支持力度空前 挑战与机遇并存化体系,一场横跨教育与产业的系统性改革持续进行中。

  当前,有关产教融合的政策支持力度前所未有。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李静波指出,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本质属性、内在要求,也是未来长远发展的必要方向。我国已经形成了中职、高职专科、职业本科完整的学校职业教育层次,建成世界规模最大且有质量的教育体系。

  高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技能人才总量超过2亿人,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李静波提出,“相较发达国家,这一比例偏低——这是当前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随着新技术快速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高技能人才供给与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可能会更加凸显。他表示,培养高技能人才必须经过产教融合的育人模式和育人途径才能实现。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术委员会原主任、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邢晖指出,随着职业院校新“双高”建设启航,产教融合将在两个方面进一步深化:一方面是要加强“五金”新基建建设:将金专业作为基本单元,金课程是核心要素,金教材是一剧之本,金基地是重要条件,金教师是关键要素,“五金”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而其建设离不开产教融合;另一方面是扎实推进“职教出海”,立足教随产出、校企相伴,进一步服务中国企业“走出去”,助力我国优质职业教育资源推广,提升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影响力。“当前产教融合呈现出自下而上、由外向内、由浅入深、由单赢到双赢、由职业教育到高等教育的转变。”她表示,“面对产教融合存在的少动力、不稳定、有顾虑、有风险等难题,攻坚克难,任重道远。”

  目前,产教融合的发展仍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如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人才培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产教融合的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等。韩民就此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强化政策引领与保障,完善产教融合政策体系,构建科学合理的认定制度,推动产教融合型企业多元化、可持续性发展;二是深化产教融合建设,创新协同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等产教融合发展综合性工程,汇聚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多方合力;三是提升产教融合的数字化水平,提高产教融合的效率和质量;四是健全产教融合的评价机制,发挥先进地区的模范示范作用。

  面对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李静波指出,职业教育要守得住、跟得上、教得好,围绕“一体两翼”“五金”建设做文章,坚持系统观念从三个方面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一是抓住关键,深化“一体两翼”,以机制促融合;二是围绕核心,着力提升关键办学能力,以质量促融合;三是突出重点,深化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以智能促融合。

  在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表示,“智能时代、教育何为”是我们需要共同回答的时代课题、世界课题。

  当前,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已进入新阶段,《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要求以教育数字化开辟发展新赛道、塑造发展新优势。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提出要全面推进智能化,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在新时代背景下,产教融合通过重构“教育链—人才链—智能链”的协同创新,正在催生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范式变革。

  “GenAI延续并扩大了互联网对工业时代教育结构的冲击。”北京大学国家智能社会治理(教育)特色实验基地主任、教育学院教授汪琼提出,相较于传统教育基于的工业化思维,数字时代的数字化教育思维在生产关系方面产生了一些根本性的冲突。“我们需要设计并构建与数智时代相适应的教育体系。”

  汪琼进一步表示,GenAI赋能教育主要表现为四个观念转变和两类创新实践。四个观念转变:一是人机心智互补合作过程让学习结果的质量更好,GenAI最好的角色是思想伙伴,而不只是效率工具;二是AI抄袭检测工具测不准,预防滥用AI的内容要以沟通教育为主,指导学生在作业或作品中合规引用说明;三是关注学习过程比关注学习结果更重要;四是对幻觉认识的改变,幻觉是教学契机。两类创新实践:一是从基于课程教材到基于专业知识库的虚拟助教/课程答疑机器人应用。建议职教专业知识库/智能体的建设使用混合智能,用专业库为精准、用大模型为创新,加强产教之间的对接与融合。二是借助AI加速人才培养知识体系更新,自动生成适应性教学资源,尽可能使用真实的行业数据和案例,进一步将教学与生产数据实现同源;在实践课程的形态上从模拟到虚拟,再到数字孪生、混合现实。

  “智能技术发展对教育的颠覆性变革趋势是从知识传授向智慧培养变革。”清华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周潜表示,当前,传统岗位数智化任务比重越来越大、数智化新岗位越来越多,职业院校越来越重视专业数字化升级和数字化专业的开设。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共有 2000 多所职业院校开设了97个人工智能融合应用相关专业,866所职业院校开设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中职),人工智能数据工程技术等相关专业。“职业院校人工智能应用推进的目标是构建适应智能时代的职业教育体系,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培养具备人工智能素养和行业技能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助力产业智能化转型。”周潜说。

  “人工智能时代,我们需要构建的是产教融合应用场景与育人新范式。”北京市商业学校(北京祥龙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党校)党委副书记、校长黄凤文表示,当下,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工具,特别是随着越来越多虚拟仿真实训中心的建设,学生需要运用人工智能赋能学习。如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学生,借助AI绘画工具,进一步提升创意思维效率;汽车相关专业的学生,通过三维动态视景下开展虚拟维修操作,训练技术。虚拟仿真应用场景锻炼了学生的“AI+专业”复合型思维,实现了从单一技能传授向复杂场景应用能力的转变。

  “今年2月,我在朋友圈预言:‘2025年将成为中国人工智能跨越式发展的元年’。”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产教融合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主任、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原党委书记田克美表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计划,以及教育部发布中国人工智能教育白皮书、启动教育大模型建设等行动,都预示着人工智能发展将进入新阶段。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已整合全球最先进的知识体系,构建起普适性、专业性和平台化的多层次服务网络。

  “传统的‘课堂灌输式’教育模式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他进一步表示,“当人工智能逐步取代人的知识传授功能时,也为人类释放出更多精力、创造更大空间来培养创新应用能力。我们要以积极开放包容的心态拥抱人工智能,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AI携手同行,共同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在产业变革与教育升级的双重驱动下,培育新生态需要打破区域壁垒与行业边界。通过深化区域协同合作,联合政府、行业、院校、企业等多方力量,整合政策、资源与人才优势,以创新思维探索产教融合新模式,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产业持续升级注入持久动能。

  产教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多方协同发力。四川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付军指出,近年来,四川抢抓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国家重大战略机遇,通过推动教育资源与产业发展深度适配、构建政行校企协同发展新生态、以重大项目为引领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等措施,统筹推进产教融合。泸州市在产教融合方面成果显著,先后组建12个职教集团,成立4个产教融合体,“教培产城”体系取得新突破。泸州市副市长靳地胜表示,将加快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切实增强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基础支撑,全面构建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产业结构相匹配的现代职业教育结构和区域布局,为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泸州力量。

  2024年10月,全国首个生态酿造“产、教、展、传”酒博园——中国白酒生态智能酿造产教融合示范园(龙涧酒博园)开园,这是由泸州职业学院牵头,联合政、行、企、校、研多方力量共同建设的首家市场化经营的校内白酒生态智能酿造产教融合体。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何杰介绍,近年来,学校以“政校行企研园”六方协同机制为核心,构建“共生性”产教融合生态:依托四川经纬教育集团,建成泸州建国饭店等20余个实体化运营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形成“育人—经营—反哺”良性循环;以专业群为纽带,与中国酒业协会、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等行业龙头共建产业学院及产教融合平台;牵头组建中国酒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泸永江融合发展示范区产教联合体,打造中国白酒生态智能酿造产教融合示范园等载体,推动办学深度融入区域发展与产业转型。

  “产教融合的蜕变解构,本质是职业教育从‘被动响应’到‘主动引领’的战略跃迁。”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康宁表示,近年来,学院对接京津冀航空航天重点产业,与天津港保税区低空经济产业园合作,聚焦人才培养、社会培训、技术服务等功能建设,联合无人机行业龙头企业大疆公司等5家行业企事业单位打造空间智能技术开放型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将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以及企业真实生产项目引入实践教学过程,紧贴市场需求开发培训项目,推动培训链和产业链有效对接,聚焦企业基础工艺和技术应用等瓶颈短板,有组织地开展产品中试、工艺改进、技术研发等技术服务。

  作为“新能源之都”,常州2024年新能源产业规模突破8500亿元,整车产量近80万辆,均创历史新高。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席海涛介绍,学校联合万帮数字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牵头建设常州新能源产教联合体,为新能源领域培养人才、输出成果,贡献了力量。

  席海涛坦言:“在实体化运行过程中,市域产教联合体面临着主体边界分化造成效能削弱、实体运行虚化造成合作松散、制度执行僵化造成创新受阻等现实困境。”为此,常州新能源产教联合体夯实体制机制建设,创新联合体“135”运行机制,发挥政府统筹、产业聚合、企业牵引、学校主体的效能。以链主企业为龙头、链上企业为羽翼,紧盯新能源产业办专业、精课程、组团队、建基地、编教材;以大院大所为牵引、科技创新为动力,多形式组建产科教联盟、协同创新平台、产业科创增长极;搭建信息化治理基座,不断提升院校服务企业的能力。

  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是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王华丽表示,高职院校作为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的三大主体之一,要将产教融合做深做实,需要明确定位、发挥优势、增强能力,实现与企业、行业同频共振。学校与山东新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大学联合牵头成立的全国药品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在实践中探索形成了“四位一体、三化驱动、双向聚焦”的建设模式。通过构建理事会体制,建立“政、行、校、企、研”五元协同机制,构建了“四位一体”的组织架构;通过构建“三化驱动”运行模式、搭建“六位一体”服务平台,明晰“双向聚焦”的建设方向,形成了产教融合新格局。共同体在推动药品行业人才培养、企业技术革新和高校办学能力提升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需求持续攀升。产教融合已成为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相互贯通、相互协同、相互促进的战略性举措。积极构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新格局,已成为院校、行业、企业等多方携手探究的重要课题。

  “产教融合,融的是‘育人逻辑’,合的是‘发展格局’。”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产教融合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原党委书记刁庆军表示,产教融合的本质是将产业需求内化为教育改革的动力源,通过目标、资源、过程、机制的系统性融合,打破“象牙塔”思维,构建以产业为“出题人”、院校为“答题人”、市场为“阅卷人”的新型育人格局。他进一步指出,高校的产教融合要重构人才培养与科研创新流程,将产业元素深度嵌入教育教学与科研全链条,实现“做中学”与“研中用”的有机统一。

  “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融合是世界性难题,需通过物理融合、导师融合、过程融合,通过有组织科研、真问题研究,解决教育内容落后于产业发展、实验室难于链接产品线以及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脱节等问题。”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尹鹏介绍,近年来,西电通过校企合作俱乐部、校企共建实验室、创新实践周企业课程以及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等举措,进一步实现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互相支撑,形成了“科教+产教+军民融合”的西电方案。

  “新质生产力对高等教育产教融合提出了新的要求。”尹鹏进一步表示,针对未来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高校要探索跨学科、跨领域、跨机构、跨部门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形成政行校企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聚力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产教融合的落脚点在于校企合作,通过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的对接,校企双方将教育教学、生产劳动、素质培养、技能提升、科技研发、经营管理和社会服务融为一体,以对接产业发展为先导,以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为基础,强化实践教育,开展合作育人,加强成果转化。2018年,中国建设银行成立建设银行研修中心(研究院),与国内外数十家高等院校签署产教融合协议,开展金融业务、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等全方位战略合作。建行研修中心(研究院)副主任(副院长)王锴表示,校企双方无论是合作推动学科建设、服务人才培养,还是合作开展课题、业务研究项目,都要针对真实行业场景去努力解决真实问题,双方在工作目标上有这样一个共识,就能更好地深化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要增强人才培养的精准度。”东营职业学院党委委员、教务处处长曹丽芳介绍,近年来,立足地方区位优势和产业需求,东营职业学院积极探索‘产教一体双向赋能’的路径,累计为社会培养输送优秀毕业生10万余名。一是打造“两体两院”,创造基础优势。学校牵头组建10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和3个市域产教联合体,建成万华产业学院等17个产业学院,成立14个产业创新研究院。二是坚持“引企、引产、引技、引匠”入校、“送教、送生、送技、送培”入企,通过深化实施“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等措施,形成“厚德强技、场景育人”人才培养新模式。三是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区域高校首个新质生产力协同创新示范园、高端化工产教融合实践中心等,打造市场化运营服务机制推动“科技—金融—产业”良性循环。同时,创新高层次人才引育机制、教师成长激励机制,以央财5000万元撬动1.26亿元资金更新升级实训设备,助力人才培养。

  在助推教育与产业融合上,行业组织扮演了重要角色。近年来,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产教融合专业委员会通过着力构建产教融合成果转化机制,遴选推广典型案例形成示范矩阵;打造专业化智库平台,形成覆盖重点产业的专家智库网络;创新学术交流机制,举办产教融合专题研讨会、“走进产教融合标杆单位”等活动以及整合资源搭建产教融合共享平台载体等举措,搭建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双向赋能体系。2025年,产教融合专业委员会发布了“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标杆培育行动计划”“人工智能赋能职业教育‘双百’行动计划”以及“高校毕业生就业助航行动计划”等重要项目,通过多维立体推进模式,加速构建“四链贯通”生态系统,为深化产教融合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范式。

  “职教出海”是提升教育国际影响力,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举措。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已有27个省份的280多所职业院校在80多个国家(地区)建立了500多个办学机构和项目,鲁班工坊、丝路学院、班•墨学院等国际品牌以及“中文+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在海外落地开花。“职教出海”强调教随产出、校企同行,为“出海”企业提供本土化人才培养支持。

  自2016年天津在泰国建立首个鲁班工坊以来,中国已在亚欧非三大洲合作建成30余个鲁班工坊,学历教育累计培养学生近万人,实施职业培训超过3万人次。鲁班工坊为何在海外广受好评?这与其发挥我国机械自动化等优势,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方式,培养符合当地社会发展需求的劳动力等重要原则密不可分。康宁介绍,2018年,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与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合作共建巴基斯坦鲁班工坊,采用“学历教育+职业培训”方式,重点建设电气自动化技术和机电一体化技术两个专业,后发展到在旁遮普省会拉合尔和农业城市木尔坦建立鲁班工坊,打造“一省两坊双职能”的建设布局。

  随着全球经济互联互通,国际物流行业不断向更高效、更智能、更环保的方向发展。近年来,百世集团构建了中国、东南亚与北美间的B2B2C和跨境业务网络。同时,积极参与“职教出海”,携手国内外院校,共同开拓海外物流人才培训基地。百世集团副总裁、百世供应链副总经理魏永强介绍,作为鲁班工坊中唯一的物流类项目,百世作为技术支持方深度参与了由天津海运职业学院与塔什干国立交通大学共同建设的乌兹别克斯坦鲁班工坊项目。在建设过程中,百世不仅提供了基于真实岗位的实训课程,还协助学院打造了国际化双语教材,并在2024年结合企业岗位需求和院校专业需要,参与筹建了“培养物流现场工程师的生产实训中心”,提供智能设备布局规划、安装调试、维护保养、作业管理等实训内容。

  在肯尼亚、加纳改造大中专院校177所,在加蓬、科特迪瓦、乌干达新建职业院校12所……近年来,中航科创成套公司通过助力职业教育“走出去”培养技能型的本土化人才,服务快速增长的海外投资建设属地化用工需求,促进企业“走出去”和国际产能合作。中航科创成套公司分享了海外职教项目的相关实践:在加蓬职教项目中校企合作共建鲁班工坊、海外分院、中文工坊等项目,先后派出多名专家,持续两年提供辅助运营服务;在加纳职教项目中为加纳23个院校提供五大专业的院校规划设计、课程体系设置、教材编制、实训设备供货、安装调试、教师培训等整套解决方案。该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将企业和职业教育融合,进一步为企业降低招聘与培训成本,解决技术难题,加快科技创新以及加强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深度合作。”

  为进一步推进“职教出海”走深走实,山东省教育厅与有色金属工业人才中心实施战略合作,成立了海外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工作委员会,采取政府统筹、行业牵线、校企携手的模式,助力出海企业的人才本土化培养。有色金属工业人才中心党委副书记、副主任宋凯表示,职业教育“走出去”要加强政府统筹推动,打通政策孤岛;加强国际化资源建设,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构建“走出去”企业属地化人才队伍建设体系。

  在职业教育“出海”的实践中,不仅要输出教育资源、构建职教模式,更要从“接受规则”向“制定规则”转变,从而输出中国标准、中国方案。正如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彭斌柏所指出,教育部将出台职业教育海外办学条件标准、专业标准、人才培养标准、职业资格认证标准等,有效推广中国教育、中国观念和中国价值。IM电竞官网

Copyright © 2024 im电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电话:0398-3810189    传真:0398-3810456    ICP备案:豫ICP备2023028618号